2006年5月25日星期四

金龙寺旁的菩提树

  先告诉您一个故事。

  在日本攻打新加坡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为了逃避日本军机的轰炸而躲在一颗大树底下,因此才捡回一条性命。她的父亲知道后,为了感谢这棵救了他女儿性命的大树,于是将这棵树所在的地皮买下,每天悉心地照顾它,并在大树旁边建了一座庙。这座庙就是已有65年历史的金龙寺(Jin Long Si Temple),那棵大树就是已有百年树龄、高30多米、树身周长8米宽的菩提树(The Bodhi tree )。

  现在这棵百年老树因为市区重建的影响正面对被砍伐的命运。有关方面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希望能够挽救这棵老树的生命。

  这棵菩提树对许多人来说,并不只是一棵老树。一位老妇多年前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每日风雨不改地来到这棵菩提树旁静坐;一位妇女为了其生病的孩子,时常与丈夫、孩子来到大树前祷告,不久前该妇女逝世,她的丈夫常带着生病的孩子来到这棵老树前缅怀他敬爱的妻子。除此之外,每天来庙宇朝拜的善男信女也与这棵老树结下善缘。

  老树命运未卜,许多新加坡人为它牵肠挂肚。

  记得三年多前(2002年11月20日),戴德梁行(DTZ)房地产管理公司为了发展樟宜的一块地段,竟在未获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书面批准下,擅自砍掉一棵百年老树。被砍的这棵老樟宜树(学名坡垒,Hopea Sangal),被列为绝种树木,属于龙脑香科,树干周长三点五米,高二十米,树龄超过一百五十年。虽然该房地产管理公司被法庭下令缴交七万六千多新元作为赔偿,并还因违反公园与树木法令,被罚款八千新元,不过,这棵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霜仍然屹立、生长在被划定为大自然古树保护区内的新加坡最后一棵樟宜老树,却因为人的无知行为而遭砍除,确实让人感到愤慨。

  其实一直以来,新加坡在保留老树方面都做得很好。有关当局曾经额外花费20多万元在一棵珍贵的老树周围筑起围墙,使它免受道路改道工程的破坏。我曾读过一篇报道,澳洲有关部门在挖掘人行道的时候,为了一棵树而绕道挖掘。我很敬佩那些尊重大自然生命的人士。

  希望金龙寺旁的菩提树能安然度过此劫。

2006年5月23日星期二

史上最烂的综艺节目

  每回看到‘永不言败’的节目预告,我总是如坐针毡,冷汗直流。

  这史上最烂的综艺节目美其名曰:‘给他们一个机会’之类堂而皇之的借口云云,背后所要卖的,还不是趁着观众投票以及‘丑人当道’之类的节目之热潮大捞一笔。

  扭开电视,充斥四方空间的都是观众打电话投票的节目,这种精神轰炸直教许多人精神频临崩溃,还好我兴趣多样,娱乐选择广泛,才逃过一劫。

  自从美国出了个孔庆祥、台湾出了个许纯美及如花之后,由于这些‘丑人’一方面满足了观众虐待及自觉高人一等的心理,一方面也带来了滑稽的娱乐效果而大受欢迎,标榜‘领导亚洲潮流’的新传媒怎能不抓紧机会,赶紧挖掘‘丑人’出台?

  如果您有留意的话,三个‘丑人’当中,除了最反感的如花我不了解她是如何闯入娱乐圈的之外,孔庆祥以及许纯美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都是阴差阳错被‘逼’而红的。不过他们二人倒也有墨水,常能‘语惊四座’,看他们这两个宝说话,常叫人发噱,忍俊不住。而我们的‘永不言败’参赛者呢?他们是被新传媒特意搞出来赶这股‘丑风’的,况且,他们的确很没有料,只会一味盲目地搞丑、发癫,看这些‘丑人’低级的表演预告,直叫我全身起鸡毛疙瘩哩。搞丑其实也有高低之分,新传媒这次是搞笑不成,反而贻笑大方了。

  偶尔制作些老少咸宜或让人轻松的娱乐节目本也无可厚非,但您自己看看,除了这史上最烂的综艺节目之外,我们的许多综艺节目都不忍惨睹。但深一层想,为什么作为全国唯一的电视机构却如此乐此不疲地常制作出如此恶劣的娱乐节目?是因为此类劣等节目有市场乎?亦或一家独大的强硬劣质推销,观众无法选择?

  其实,要判断一个国家整体人民的素质,并不是他们在各项领域的成就,只要看他们所喜欢的电视节目就可略知一二。

  我很担心外国朋友看了这样低素质的节目,不知对我国会有怎样的一个负面评价?

2006年5月21日星期日

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

  我对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 since 17 May 1995)有某种程度的好感并不因为他是总统,也不因为他是法国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位喜爱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尊重中华文化的外国人。

  那么,希拉克对中华文化了解到了什么个程度呢?

  希拉克曾致电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政府,为唐代诗人李白故里即将举办的“国际李白文化旅游节”题词。其电文内容如下:

  欣悉你们即将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举办文化节,我相信这一活动必将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像李白诗中写的那样,法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将地久天长。

  2004年,新华社曾报道:在巴黎书展期间,希拉克参观中国展台,信手拿起李白和杜甫诗集的法文版,对中国大使赵进军说:“李白和杜甫属于同一时代,是伟大的人民诗人。我都很喜欢。但我对李白有特殊的感情。”

  希拉克在闲谈中还脱口说出“李、杜年龄相差11岁”这个连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同年,希拉克动身访华之前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访问,随口背诵杜甫诗句,称赞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如青铜器、陶器、绘画、诗词、音乐等各个方面。杜甫说过:“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说,只有苍劲有力的书法才能达到神奇的境界。我认为中国就达到了这方面的境界。

  希拉克后来参观成都杜甫草堂,看到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雕刻的杜甫雕像,清瘦异常,风骨嶙峋。希拉克以赞叹的语气评道:“非常传神,跟他书法讲求硬瘦真是十分相似。”

  参观草堂时,一行人走进了杜甫名诗《客至》中有名的花径。导游吟诵了诗中两句名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希拉克马上接口说出:“杜甫到草堂前曾在一座寺庙里暂住了半年,第二年才在朋友帮助下修建了茅屋。”

  在草堂看到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雕塑,希拉克反问在场者,李白虽然端酒杯站着,但并不表示他喝醉了吧?

  他在成都中法经济研讨会上演讲时,开篇即引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不朽诗句,来强调入蜀的艰辛,博得热烈掌声。

  希拉克在演说中盛赞巴蜀文化时信手拈来的典故和诗句还有:

  “四川,顾名思义,四条大河流经之地。”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自古以来便以其生活艺术,美食和园林而著称,古代时便因其高雅的文化和锦缎,被誉为蓉城和锦城。”

  希拉克在上海同济大学向学生发表演讲。演讲完后,获赠国画《硕果》,以祝愿中法两国的友好合作硕果累累。

  送画人向希拉克解说画面上两串色彩绚丽的葡萄,象征以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法国,而画面上一只刻有蟠龙云纹的青花瓷瓶,则代表中国。据新华社报道,可能是翻译的关系,希拉克没完全听清对画面的介绍,误以为瓷瓶中装的是中国白酒。但他理解画卷的含义,于是在致谢词时幽默地说:“中国白酒和法国葡萄酒一样闻名于世,但在我看来白酒更伟大,因为它给中国优秀的诗人们带来更多灵感。”

  2000年希拉克在扬州访问时提到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希拉克随口问,隋朝有几个皇帝?接待人员说两个,希拉克说,不对,有三个,第三个叫恭帝,当时李渊是摄政王。

  希拉克不但对中国诗词和书法有研究,也热衷于中国的考古,是青铜器鉴赏专家。他自小在一名白俄家教的指导下研习东方文化,经常在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流连忘返。

  1997年,希拉克访华期间造访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把专著《中国青铜器全集》前十四本赠与希拉克。看到书中一张图片,希拉克脱口问道:“这是不是二里头文化三期的青铜器?”对希拉克如此专业的提问,马承源惊叹不已。

  1978年,希拉克参观了刚出土的兵马俑,曾赞叹秦俑应列为世界第八奇观。

  希拉克还有个心愿,就是完成一部关于李白的电影剧本。他在法国政坛的时日无多,或许很快就能完成李白剧本,下台后马上拍成电影。《文汇报》曾报道,2000年中国副总理李岚清访法,希拉克托他帮忙收集李白的资料。李岚清回国后请北京大学专家帮助搜集论文,送给希拉克参考。李岚清表示很想早点看到这部法国电影,看看希拉克眼中的李白是什么样子,很可能比中国人眼中的李白更加浪漫。

  其实历届的法国领导人对中国都有一段不解的中国情结,这包括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任总统,从戴高乐到希拉克。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纪斯卡早年研究中国文化,曾大言不惭地说他比其他欧洲领袖更了解中国史,尤其是汉宋明清的历史。为了直接阅读中文原著,他晚年还请了中文老师学中文。2000年,他在中国参加文化研讨会,用中文朗读孔子名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语毕,满座皆惊。希拉克的前任米特朗则熟读巴金和曹禺等人作品的法文译本。

  中法关系如此密切,这与中国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早期留学法国有着重大的关系。

  希拉克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是不是让身为华人的你感到为之汗颜呢?

(资料参考: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公孙笑)

2006年5月19日星期五

UTF-8

 当你浏览中文的部落格时,发现竟是一片乱码或一片空白,那您该怎么办是好?

  别急,不慌,不是您的电脑有毛病,也不是别人的部落格有问题,而是您的语文编译器(Encoding)没有调好,或跑了位。只要根据以下的步骤调好您的语文编译器,您就能够一次过免费欣赏别人的呕心美文啦!呵呵,呵呵呵.....

  假设您使用的是微软的浏览器(Explorer):
  一、点击‘View’
  二、鼠指‘Encoding’
  三、选择‘Unicode(UTF-8)’

  什么是UTF-8?
  U - Unicode (也有人称之为Universal)
  T - Transformation
  F - Format
  8 - octet (8-bit)

  UTF-8是UNICODE的一种变长字符编码,由Ken Thompson于1992年创建。现在已经标准化为RFC 3629。UTF-8用1到6个字节编码UNICODE字符。如果UNICODE字符由2个字节表示,则编码成UTF-8很可能需要3个字节,而如果UNICODE字符由4个字节表示,则编码成UTF-8可能需要6个字节。用4个或6个字节去编码一个UNICODE字符可能太多了,但很少会遇到那样的UNICODE字符。

***************


  好学的您可以再看以下进一步的说明:

  
为什么要有编码?

  在所有字符集中,最知名可能要数被称为ASCII的7位字符集了。它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委员会(American Standards Committe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的缩写, 为美国英语通信所设计。它由128个字符组成,包括大小写字母、数字0-9、标点符号、非打印字符(换行符、制表符等4个)以及控制字符(退格、响铃等)组成。

  但是,由于他是针对英语设计的,当处理带有音调标号(形如汉语的拼音)的欧洲文字时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创建出了一些包括255个字符的由ASCII扩展的字符集。其中有一种通常被成为IBM字符集,它把值为128-255之间的字符用于画图和画线,以及一些特殊的欧洲字符。另一种8位字符集是ISO 8859-1 Latin 1,也简称为ISO Latin-1。它把位于128-255之间的字符用于拉丁字母表中特殊语言字符的编码,也因此而得名。

  欧洲语言不是地球上的唯一语言,因此亚洲和非洲语言并不能被8位字符集所支持。仅汉语(或pictograms)字母表就有80000以上个字符。但是把汉语、日语和越南语的一些相似的字符结合起来,在不同的语言里,使不同的字符代表不同的字,这样只用2个字节就可以编码地球上几乎所有地区的文字。因此,创建了UNICODE编码。它通过增加一个高字节对ISO Latin-1字符集进行扩展,当这些高字节位为0时,低字节就是ISO Latin-1字符。UNICODE支持欧洲、非洲、中东、亚洲(包括统一标准的东亚像形汉字和韩国像形文字)。但是,UNICODE并没有提供对诸如Braille, Cherokee, Ethiopic, Khmer, Mongolian, Hmong, Tai Lu, Tai Mau文字的支持。同时它也不支持如Ahom, Akkadian, Aramaic, Babylonian Cuneiform, Balti, Brahmi, Etruscan, Hittite, Javanese, Numidian, Old Persian Cuneiform, Syrian之类的古老的文字。

  事实证明,对可以用ASCII表示的字符使用UNICODE并不高效,因为UNICODE比ASCII占用大一倍的空间,而对ASCII来说高字节的0对他毫无用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一些中间格式的字符集,他们被称为通用转换格式,既UTF(Universal Transformation Format)。目前存在的UTF格式有:UTF-7, UTF-7.5, UTF-8, UTF-16, 以及 UTF-32。

  
英文解说:

  UTF-8 stands for Unicode Transformation Format-8. It is an octet (8-bit) lossless encoding of Unicode characters.

  UTF-8 encodes each Unicode character as a variable number of 1 to 4 octets, where the number of octets depends on the integer value assigned to the Unicode character. It is an efficient encoding of Unicode documents that use mostly US-ASCII characters because it represents each character in the range U+0000 through U+007F as a single octet. UTF-8 is the default encoding for 
XML.

2006年5月18日星期四

文化大革命

  从小我就时常在电台上、电视上、报纸上接触到‘文化大革命’这词儿,但当时年纪还小,对于这三大媒体的报道总是似懂非懂,感觉上是中国人的一场浩劫。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它是愈来愈了解。前天(5月16日)是文革发动的40周年,刚好昨天在报章上读到一篇关于文革的报道。这篇报道长短适中,清楚地交代了文革发生的背景,特把此文贴于此作为收藏。

  文革的全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中共领袖毛泽东为巩固自己的绝对权力和维护他心中的“马列主义”信念而发动的一场长达10年的政治运动。

  1966年5月,毛泽东判定,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总书记邓小平等高级领导人已经在中共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并且已经控制了部分军权和地方政权,随时可能“篡党夺权”。

  由于刘、邓势力强大,毛泽东认为,依靠传统的党内斗争手段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起来“造资产阶级的反”,才能把被刘、邓势力占据的权力夺回来。

  这场长达10年的动乱不仅使无数人蒙冤受屈,经济濒于崩溃,更使整个社会道德滑坡、文明倒退。直到今天,文革在中国社会中的阴影依然存在。

  十年文革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6年5月中共发布“五一六通知”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被打倒的高层领导包括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总书记邓小平、中共政治局常委陶铸等;第二阶段从中共九大到1971年9月林彪事件,被打倒的高层领导包括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林彪、中共政治局常委陈伯达以及追随林彪的一批高级将领;第三阶段从林彪事件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逮捕,被打倒的高层领导包括中共副主席邓小平和“四人帮(即毛泽东的妻子江青、中共副主席王洪文、中共政治局常委张春桥、中共政治局委员姚文元)。

  而文革中被打、被关、被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各级官员以及在武斗中丧生的普通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被迫自杀的名人包括文学家老舍、翻译家傅雷、历史学家翦伯赞、著名演员严凤英、上官云珠、著名运动员容国团等,而张志新、遇罗克等普通知识分子只因对文革表达不同意见也遭残酷杀害。正如广东澄海塔园民间文革博物馆的《塔园碑记》所载:“斯时也,是非颠倒,道德沦丧,魑魅肆虐,国法凌夷,冤案如山,尸陈街野,道路侧目,神人同悲!”

“假大空”风气至今有影响

  与无数人遭受的肉体迫害相比,文革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伤害更严重。文革期间,无数文化典籍被付诸一炬,大量文物遭洗劫。1957年“反右”运动后,中国社会开始流行说假话,而文革更把说假话、空话和大话的风气推向顶峰。文革中盛行的“打倒”、“砸烂”等暴力语言和暴力行为不仅对中华文明造成近乎毁灭性的伤害,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维和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个人崇拜和暴力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文革是一场没有规则、也几乎没有赢家的闹剧。受害者自不必说,积极参与“革命”的广大红卫兵在完成领袖赋予的使命后便被迫“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为“被耽搁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普通民众除了学会一些政治口号外,生活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就连在文革中走上神坛的毛泽东也常常力不从心,他指定的几个接班人最终都是昙花一现,他本人的声望在文革后也跌入谷底。

2006年5月16日星期二

马哈迪与李尔王

 我觉得以下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值得一读再读,回味再三。

●公孙笑 联合早报 30042006
(括弧的英文译名与资料是我加上去的)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李尔王》(King Lear),说的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如何陷自己于最糟境地。李尔王犯下许多年纪大的人都会犯的典型错误——爱接受谄媚,信错了人,最终被“自己人”反咬,落得众叛亲离和一无所有的下场。

  在安华(Anwar bin Ibrahim, born August 10, 1947)眼中,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 born July 10, 1925, w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from 1981 to 2003 )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版”李尔王。而他也乐得看敌人的热闹。

  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取消建造要用来取代新柔长堤的美景大桥,新加坡方面反应谨慎,不敢以胜利者自居,反而是马来西亚国内掀起激烈骂战。前首相马哈迪带头痛批政府“未战先降”,向新加坡低头。

  马哈迪下台两年,老是不甘寂寞,时不时会唱一台好戏,半年前和前爱将拉菲达唇枪舌剑,大家印象犹新。这次矛头直指阿都拉(Abdu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 5th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from 2003~, born November 26, 1939),越骂越爽。

  可是,马哈迪在新山批评阿都拉政府的言论,遭马来文和英文主流媒体淡化处理,尝到了“言论被打压”的苦果后,不肯罢休,继续透过电子邮件向巫统国会议员及各级领袖发出公开信,谴责媒体选择性和过滤性报道他的谈话,算什么透明开放?

  《星洲日报》报道,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讽刺马哈迪是“自食其果”,民主行动党议员曹规友讽刺马哈迪在退休后才口吐真言,认同民行党和反对党提出的许多议题,尤其是认同马来西亚必须要有反对党来监督政府,是很奇怪的事,实际上,“他应该在当权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很少开口的前财长拉沙里告诉《新海峡时报》,他对马哈迪突然成为新闻自由的强有力代言人,感到惊讶。他也批评马哈迪如今指责巫统党员不敢批评政府,可是在马哈迪时代,批评政府是不被容许的。

  前副首相安华更不放过向马哈迪开炮:“他生气又怎样?国家是属于马来西亚人,不是属于一个人的。”他嘲笑马哈迪活到80岁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言论自由。

安华为什么比喻马哈迪为李尔王

  安华还说,他现在乐得看热闹,“观看李尔王和考狄莉娅等政治角色在那里自说自话。”可惜《海峡时报》转载安华的这段话,把马哈迪比喻为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时,没进一步说明原委。

  安华一年半前曾在访谈中透露自己在监狱里博览群书,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到尾,读了四遍。当时他说最爱《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和《哈姆雷特》(Hamlet),虽然没说明理由,但记者猜想是这两位主人翁的遭遇让他感同身受吧。

  而安华这是第一次提起李尔王,肯定话里有玄机。记者把《李尔王》找出来,重读一遍,仔细琢磨,读到与马哈迪相关的情节和对白,总算明白了安华的意思。

  《李尔王》说的是大不列颠国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恩怨:年迈的李尔王刚愎自用,在他退位之前,坚持要女儿们说些恭维他的言辞。两个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和里根(Regan)因对他甜言蜜语,虚情假意而分得了他的财产领地,而真心爱父亲的三女儿考狄莉娅(Cordelia)因为不愿说恭维话来取悦父亲,而被远嫁法国,分文未得。两个大女儿一旦权势得手,便对父亲百般欺凌虐待,李尔王在饱尝人间凄苦之后幡然醒悟,从一个专制昏庸的君主变成悲天悯人的老人。考狄莉娅为伸张正义而兴师讨伐,不幸兵败身亡,李尔王也在悲痛中疯癫而死。

李尔王固执己见自怨自艾

  《李尔王》全剧突显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如何陷自己于最糟的境地。李尔王犯下许多年纪大的人都会犯的典型错误。

  他先是给得太多,一旦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和众叛亲离时,便痛苦地抱怨自己不幸的命运。他干涉其他人的生活,而且强迫别人照着他的意思生活。

  这就是美国心理医师温伯格(George Weinberg)的著作《听莎士比亚的就对了——让莎翁名剧彻底改造你》(Will Power! Using Shakespeare's Insights to Transform Your Life)里所说的老人家的通病——“李尔王情节”。这种人固执己见,又自怨自艾。

  李尔王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过度老化的人所面临的困境,被自己犯下的错误逐渐地把自己逼疯。

  当人们觉得自己年纪稍长,就会有多管闲事的倾向,这种举动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存在,但这反而让他们显得更老。

  李尔王放弃了权力,却又要像大权在握时颐指气使,使自己更显得霸道。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李尔王才关注穷人

  他先住在大女儿高纳里尔家里,不久就和高纳里尔发生冲突。高纳里尔气冲冲说:

  “他一天到晚欺侮我,每一点钟他都要借端寻事,把我们这儿吵得鸡犬不宁。我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他的骑士们一天一天横行不法起来。他自己又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责骂我们。”

  她因此指示管家;

  “你跟你手下的人尽管对他装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态度;我要看看他有些什么话说。要是他恼了,那么让他到我妹妹那儿去吧,我知道我妹妹的心思,她也跟我一样不能受人压制的。这老废物已经放弃了他的权力,还想管这个管那个!凭着我的生命发誓,年老的傻瓜正像小孩子一样,一味的姑息会纵容坏了他的脾气,不对他凶一点是不行的,记住我的话。”(《李尔王》,第1幕第3景。)

  李尔王投靠二女儿里根,也受到同样的待遇。最后走投无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李尔王在荒野上奔行,对着暴风雨和雷电咆哮,说什么自己不曾善待它们,所以它们现在倒过来报复,成为两个万恶的女儿的帮凶,跟他这个白发老翁作对,真是可恶。

  李尔王只有在被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亲身尝到风吹雨打的滋味之后,才感叹自己以前对穷人关注太少。这种经历使得他呼吁有钱有势的人也该尝尝这样的苦,才会对无家可归、食不果腹的人表示同情:

  “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富贵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完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李尔王》,第3幕第4景。)

  这是不是跟马哈迪在位时限制言论自由,直到自己的言论被打压时,才来兴叹马国没有新闻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尔王的故事没有丧失现实意义。这样的人与事,还继续在我们周遭上演。

  2003年,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发生宫廷政变,曾任苏联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总统,被他一手裁培的三名前亲信带领的反对派逼宫,黯然下台。法新社当时便称谢瓦尔德纳泽为“格鲁吉亚的李尔王”。

  缅甸前独裁者尼温将军把政权转让给一手扶植的军人执政团,以为可以继续在背后操控政局,最后自食其果,还差点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李尔王》里有个聪明机智的角色,那就是李尔王身边的弄臣:

  弄臣:“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
  李尔王:“为什么?”
  弄臣:“因为可以把它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女儿,害得它的角无家可归。”(《李尔王》,第1幕第5景。)

  马哈迪在内阁里已无一官半职,也算是“无家可归”的人,却来埋怨媒体不买他的帐,上演了一幕马来西亚版的荒原咆哮闹剧,自讨没趣。只怪他下台前对担任国务顾问或内阁资政之类职务不屑一顾,否则,将有大把机会经常出国考察,尤其是到中国开拓商机(马哈迪不懂中文不要紧,有跟得翻译就行),或在下届大选中被阿都拉授以重任,负责收复吉打州反对党选区,到时新闻想不天天见报,都几难矣。

  马哈迪会不会就此收声?安华认为,马哈迪在下来几个月,还会加紧讨伐阿都拉。

  他预测:“这只不过是个开始。”

莎士比亚会如何看待美景大桥?

  “When we mean to build,
  We first survey the plot, then draw the model;
  And when we see the figure of the house,
  Then must we rate the cost of the erection;
  Which if we find outweighs ability,
  What do we then but draw anew the model
  In fewer offices, or at last desist
  To build at all? "
  ——Lord Bardolph, "Henry IV, Part 2", Act 1 Scene 3

  “当我们准备盖房屋的时候,
  我们要先测量地基,然后设计模型;
  打好图样以后,
  我们还要估计建筑的费用;
  要是那费用超过我们的财力,
  就必须把图样重新绘制,
  并且设法减少一些人工,
  或是根本放弃这一项建筑计划。”
  ——巴道夫勋爵,《亨利四世下篇》,第1幕第3景。

  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智慧,带给世人珍贵的教益。

  在历史剧《亨利四世下篇》里,巴道夫勋爵精心设计了推翻亨利四世国王的政变,他用建造房屋做了一个比喻,要大家灵活变通,避免一错到底。莎士比亚精辟的见解,宜古宜今,用在别处,例如马国宣布取消美景大桥建筑计划以及阿都拉腰斩或缩减马哈迪时代遗留下来的多项劳民伤财的大工程,也一样管用。

********************

  我记得马哈迪在位时曾讥讽过李光耀资政恋权,卸下总理职位后却依然担任资政参与国家大事,并且说一旦退位他会将权力完全放下,不再过问国家大事,看来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的现任首相阿都拉要如何地运用智慧来应付这位德高望重的前首相之垂帘听政呢?

2006年5月15日星期一

真情不长久


  与女子上宾馆被媒体拍到后的台湾艺人于冠华表示为了不继续伤害方文琳,已经和方文琳协议离婚。

  方文琳在记者会上数度难压激动情绪,哽咽落泪,对这段“姐弟恋”的十年婚姻如此结局,方文琳回答自己并不会后悔,因为这是她选择的。她说:“当初大家也是很真诚地在交往,很真诚地互许终生……既然这是现阶段的考验,我也愿意去承受它,还好,我有两个很可爱的女儿。”

  方文琳的情路坎坷。

  我记得80年代末期,刘文正精心栽培的飞鹰三姝 - 方文琳、裘海正、伊能静迅速在歌坛崛起,方文琳在当红时期,不顾老刘反对,毅然抛弃名利,为了爱与王杰生活在一起,最后分手收场。十多年前排除万难与于冠华结合,怎知又落得个离婚的下场。

  大家还记得邵美琪吧?郑伊健在广大的歌迷、影迷面前承诺,会照顾邵美琪一辈子,一生一世就只爱她一人,怎知半途杀出个梁咏琪,导致郑、邵二人分手,而梁咏琪一时还成为众矢之的。梁咏琪为了爱情忍辱负重,在渐渐地得到了歌迷、影迷的谅解时,不久前却与郑伊健分手。

  这世上似乎没有真情,有的话也属凤毛麟角。

  你或许会说:“有啊,我看过许多感情维持长久的夫妻呀!”一点都没错,但是,许多结婚多年的夫妻,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感情却早已变了质,貌合神离,暗流汹涌。身为女人的你应当了解,真正不偷腥的男人很少,不偷腥的男人不外无钱、无胆、无性能力。有了以上任何的一样东西,你放一条腥鱼在他眼前,看他吃不吃。君不见许多新加坡男人在峇淡岛金屋藏娇,台湾男人、香港男人在中国包二奶乎?

  ‘世上确实有真正的爱情’这样的论调,很多时候是女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说有点自欺欺人得天真可爱。说到天真可爱,有些女人可以为了男人的几句承诺而深信不疑,有些女人甚至对素未谋面的男人,例如对在电话中、网络上交谈的虚拟异性意乱情迷,这就不是天真可爱了,而是幼稚可笑了。

  幼稚可笑的女人会遇着爱情骗子,成熟稳重的女人也会遇人不淑。若要‘真情’长久就要看你对爱情是否能一只眼开一只眼闭。如果你有爱情洁癖,面对用下体思考的男人,你在情路上可能要处处碰壁。

  说了这么多,各位可也别对爱情太过悲观,对爱情从一而终的男人当然有,只不过是少之又少。遇到忠心的是你的命,遇到不忠的也是你的命,怨不得别人,一切早已命中注定,就如电影“向左走向右走”般,是你的终究还是能让您遇到,不过你可要静心等,慢慢等,等久了他可能会出现,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即使真命天子真的出现了,也可能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

  对爱情别太勉强,还是那句话,一切命中注定。

  一头栽进去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分手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