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6日星期二

马哈迪与李尔王

 我觉得以下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值得一读再读,回味再三。

●公孙笑 联合早报 30042006
(括弧的英文译名与资料是我加上去的)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李尔王》(King Lear),说的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如何陷自己于最糟境地。李尔王犯下许多年纪大的人都会犯的典型错误——爱接受谄媚,信错了人,最终被“自己人”反咬,落得众叛亲离和一无所有的下场。

  在安华(Anwar bin Ibrahim, born August 10, 1947)眼中,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 born July 10, 1925, w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from 1981 to 2003 )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版”李尔王。而他也乐得看敌人的热闹。

  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取消建造要用来取代新柔长堤的美景大桥,新加坡方面反应谨慎,不敢以胜利者自居,反而是马来西亚国内掀起激烈骂战。前首相马哈迪带头痛批政府“未战先降”,向新加坡低头。

  马哈迪下台两年,老是不甘寂寞,时不时会唱一台好戏,半年前和前爱将拉菲达唇枪舌剑,大家印象犹新。这次矛头直指阿都拉(Abdu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 5th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from 2003~, born November 26, 1939),越骂越爽。

  可是,马哈迪在新山批评阿都拉政府的言论,遭马来文和英文主流媒体淡化处理,尝到了“言论被打压”的苦果后,不肯罢休,继续透过电子邮件向巫统国会议员及各级领袖发出公开信,谴责媒体选择性和过滤性报道他的谈话,算什么透明开放?

  《星洲日报》报道,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讽刺马哈迪是“自食其果”,民主行动党议员曹规友讽刺马哈迪在退休后才口吐真言,认同民行党和反对党提出的许多议题,尤其是认同马来西亚必须要有反对党来监督政府,是很奇怪的事,实际上,“他应该在当权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很少开口的前财长拉沙里告诉《新海峡时报》,他对马哈迪突然成为新闻自由的强有力代言人,感到惊讶。他也批评马哈迪如今指责巫统党员不敢批评政府,可是在马哈迪时代,批评政府是不被容许的。

  前副首相安华更不放过向马哈迪开炮:“他生气又怎样?国家是属于马来西亚人,不是属于一个人的。”他嘲笑马哈迪活到80岁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言论自由。

安华为什么比喻马哈迪为李尔王

  安华还说,他现在乐得看热闹,“观看李尔王和考狄莉娅等政治角色在那里自说自话。”可惜《海峡时报》转载安华的这段话,把马哈迪比喻为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时,没进一步说明原委。

  安华一年半前曾在访谈中透露自己在监狱里博览群书,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到尾,读了四遍。当时他说最爱《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和《哈姆雷特》(Hamlet),虽然没说明理由,但记者猜想是这两位主人翁的遭遇让他感同身受吧。

  而安华这是第一次提起李尔王,肯定话里有玄机。记者把《李尔王》找出来,重读一遍,仔细琢磨,读到与马哈迪相关的情节和对白,总算明白了安华的意思。

  《李尔王》说的是大不列颠国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恩怨:年迈的李尔王刚愎自用,在他退位之前,坚持要女儿们说些恭维他的言辞。两个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和里根(Regan)因对他甜言蜜语,虚情假意而分得了他的财产领地,而真心爱父亲的三女儿考狄莉娅(Cordelia)因为不愿说恭维话来取悦父亲,而被远嫁法国,分文未得。两个大女儿一旦权势得手,便对父亲百般欺凌虐待,李尔王在饱尝人间凄苦之后幡然醒悟,从一个专制昏庸的君主变成悲天悯人的老人。考狄莉娅为伸张正义而兴师讨伐,不幸兵败身亡,李尔王也在悲痛中疯癫而死。

李尔王固执己见自怨自艾

  《李尔王》全剧突显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如何陷自己于最糟的境地。李尔王犯下许多年纪大的人都会犯的典型错误。

  他先是给得太多,一旦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和众叛亲离时,便痛苦地抱怨自己不幸的命运。他干涉其他人的生活,而且强迫别人照着他的意思生活。

  这就是美国心理医师温伯格(George Weinberg)的著作《听莎士比亚的就对了——让莎翁名剧彻底改造你》(Will Power! Using Shakespeare's Insights to Transform Your Life)里所说的老人家的通病——“李尔王情节”。这种人固执己见,又自怨自艾。

  李尔王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过度老化的人所面临的困境,被自己犯下的错误逐渐地把自己逼疯。

  当人们觉得自己年纪稍长,就会有多管闲事的倾向,这种举动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存在,但这反而让他们显得更老。

  李尔王放弃了权力,却又要像大权在握时颐指气使,使自己更显得霸道。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李尔王才关注穷人

  他先住在大女儿高纳里尔家里,不久就和高纳里尔发生冲突。高纳里尔气冲冲说:

  “他一天到晚欺侮我,每一点钟他都要借端寻事,把我们这儿吵得鸡犬不宁。我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他的骑士们一天一天横行不法起来。他自己又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要责骂我们。”

  她因此指示管家;

  “你跟你手下的人尽管对他装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态度;我要看看他有些什么话说。要是他恼了,那么让他到我妹妹那儿去吧,我知道我妹妹的心思,她也跟我一样不能受人压制的。这老废物已经放弃了他的权力,还想管这个管那个!凭着我的生命发誓,年老的傻瓜正像小孩子一样,一味的姑息会纵容坏了他的脾气,不对他凶一点是不行的,记住我的话。”(《李尔王》,第1幕第3景。)

  李尔王投靠二女儿里根,也受到同样的待遇。最后走投无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李尔王在荒野上奔行,对着暴风雨和雷电咆哮,说什么自己不曾善待它们,所以它们现在倒过来报复,成为两个万恶的女儿的帮凶,跟他这个白发老翁作对,真是可恶。

  李尔王只有在被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亲身尝到风吹雨打的滋味之后,才感叹自己以前对穷人关注太少。这种经历使得他呼吁有钱有势的人也该尝尝这样的苦,才会对无家可归、食不果腹的人表示同情:

  “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富贵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完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李尔王》,第3幕第4景。)

  这是不是跟马哈迪在位时限制言论自由,直到自己的言论被打压时,才来兴叹马国没有新闻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尔王的故事没有丧失现实意义。这样的人与事,还继续在我们周遭上演。

  2003年,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发生宫廷政变,曾任苏联外长的谢瓦尔德纳泽总统,被他一手裁培的三名前亲信带领的反对派逼宫,黯然下台。法新社当时便称谢瓦尔德纳泽为“格鲁吉亚的李尔王”。

  缅甸前独裁者尼温将军把政权转让给一手扶植的军人执政团,以为可以继续在背后操控政局,最后自食其果,还差点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李尔王》里有个聪明机智的角色,那就是李尔王身边的弄臣:

  弄臣:“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
  李尔王:“为什么?”
  弄臣:“因为可以把它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女儿,害得它的角无家可归。”(《李尔王》,第1幕第5景。)

  马哈迪在内阁里已无一官半职,也算是“无家可归”的人,却来埋怨媒体不买他的帐,上演了一幕马来西亚版的荒原咆哮闹剧,自讨没趣。只怪他下台前对担任国务顾问或内阁资政之类职务不屑一顾,否则,将有大把机会经常出国考察,尤其是到中国开拓商机(马哈迪不懂中文不要紧,有跟得翻译就行),或在下届大选中被阿都拉授以重任,负责收复吉打州反对党选区,到时新闻想不天天见报,都几难矣。

  马哈迪会不会就此收声?安华认为,马哈迪在下来几个月,还会加紧讨伐阿都拉。

  他预测:“这只不过是个开始。”

莎士比亚会如何看待美景大桥?

  “When we mean to build,
  We first survey the plot, then draw the model;
  And when we see the figure of the house,
  Then must we rate the cost of the erection;
  Which if we find outweighs ability,
  What do we then but draw anew the model
  In fewer offices, or at last desist
  To build at all? "
  ——Lord Bardolph, "Henry IV, Part 2", Act 1 Scene 3

  “当我们准备盖房屋的时候,
  我们要先测量地基,然后设计模型;
  打好图样以后,
  我们还要估计建筑的费用;
  要是那费用超过我们的财力,
  就必须把图样重新绘制,
  并且设法减少一些人工,
  或是根本放弃这一项建筑计划。”
  ——巴道夫勋爵,《亨利四世下篇》,第1幕第3景。

  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智慧,带给世人珍贵的教益。

  在历史剧《亨利四世下篇》里,巴道夫勋爵精心设计了推翻亨利四世国王的政变,他用建造房屋做了一个比喻,要大家灵活变通,避免一错到底。莎士比亚精辟的见解,宜古宜今,用在别处,例如马国宣布取消美景大桥建筑计划以及阿都拉腰斩或缩减马哈迪时代遗留下来的多项劳民伤财的大工程,也一样管用。

********************

  我记得马哈迪在位时曾讥讽过李光耀资政恋权,卸下总理职位后却依然担任资政参与国家大事,并且说一旦退位他会将权力完全放下,不再过问国家大事,看来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的现任首相阿都拉要如何地运用智慧来应付这位德高望重的前首相之垂帘听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