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0日星期六

法语

  我的法语其实很不好。

  小学只学了它2年,中学才学了它1年,间中又是隔了个5年,这样的学习怎么会有好成绩呢?

  其实啊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甚至多背,每天如此、日以继夜、努力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见着成绩的,绝无捷径可抄,绝无一蹴而就这等码子事。

  但是我们的教育部啊为了迁就我们的宝贝学生,把华文课程的水准一再调低,现在又为了解决宝贝学生学习英文的问题,正要调整英文的教学法,这可真是用心良苦啊。可是呢语言这东西啊是不能迁就的,因为它绝不会为了你的低水平而迁就着你。你降低着来学习,你就只能达到它的低处,高处你就碰触不着了哩。每样东西都是学得越深就懂得越多从而越来越精的,语言自然也不会例外。

  中国人正一窝蜂地在学习英文,非华族也正热情地在学习中文,只有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一直把语言的程度打压着来教,现在都已经东、西两边不着岸了,再过它个10年,我们啊个个可要变成不‘中’用的东‘西’喽。

  胡瓜乱扯了一大堆,现再回到主题来。我啊这个人真的很是奇怪,无论我有多心烦,只要一见着法文,心中就会很平静,也没有杂念,并似乎也嗅到了它独有的芬芳。若说法文带给我的是一片宁静,那读着唐诗宋词就像见着老朋友似的,无比畅怀,而英文呢则给了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些人的人生希望来自信仰,有些人的人生希望来自爱情,有些人的人生希望来自金钱,有些人的人生希望来自权力,而我这个人啊,在语言中找到了无比的人生乐趣。

2006年6月6日星期二

鬼妹葉蒨文



  很多东方人绞尽脑汁、费苦心思地想把自己伪装成洋鬼子,可是那单眼皮、塌鼻子、大宽脸、短四肢以及一口啦哩咯的蹩脚英语还是出卖了染了一头金毛、戴了双片蓝镜的真实身份。

  气质是学不来的。你要言谈举止像个洋人,一定要在他们的国家长久生活,只有在长期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才会造就一个如假包换的‘洋人’,尽管我们称此类人为‘香蕉人’,但总比‘烂番薯’来得强。

  叶蒨文就是一位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女人,一举手一投足尽是洋人作风,数不尽的鬼妹撩人风景。燕子认为艺坛上这么多位洋派女艺人中,就数叶蒨文的鬼妹作风最自然,也最赏心悦目。

  话说叶蒨文13岁那年回返台湾,有一天穿着超短热裤在街边蹓跶,警察认为她的一身打扮有伤风化,便上前拦截验证身份,才惊觉她不过一个13来岁小丫头,直呼不可信也!叶倩文的洋人特质可见一斑。

  不止在作风上,叶蒨文的洋人特质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热情奔放的歌声上。大家应该有听过叶蒨文的‘潇洒走一回’吧?豪迈奔放的嗓音把大家也听得潇洒起来啦!

  叶蒨文在歌坛大放异彩是在1984年推出了广东大碟“零时十分”之后。这首由林子祥作曲、林振强作词的歌曲让叶倩文一炮而红,却也平地一声雷地爆出了叶倩文与林子祥爱的火花。

  其实,我更喜欢叶蒨文早期在台湾时所灌录的华语专辑。在李泰祥的制作下,“春天的浮雕”、“长发的姑娘”、“青春笑笑笑”等唯美专辑一张紧接着一张出版。不懂得中文的叶蒨文是以拼音注音,竟也能把中文歌曲唱得如此地字正腔圆,实在不简单!顺便一提,叶蒨文初到台湾发展之际,曾经与以一曲“流连”而在当时迅速崛起的新人费翔有过一段雾水情缘。两位都是在外国长大,思想洋化,身处异域的他们更为惺惺相惜吧。

  江湖传闻叶蒨文与林子祥的婚姻正亮起红灯,我想这与叶蒨文的鬼妹作风不无关系。

2006年6月5日星期一

叛逆小子謝霆鋒

  谢霆锋刚出道的时候,我原本是十分看好他的。他除了外表优秀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来自一个演艺家庭,父亲是香港50、60年代粤语片的超级红星,人称四哥的谢贤,母亲则是香港70年代中期无线的当家花旦狄波拉。

  这么一位背景优越的新人,会红是真理,不红很没理,可是现在的他在演艺圈却是载浮载沉,成不了气候,那是因为他持‘材’生骄,目中无人,最终自食其果,自毁前程。

  谢霆锋甫一出道就光芒四射,架势十足,只可惜这小子不肯在歌唱及演技方面下功夫,却大搞起绯闻来,绯闻可是偶像艺人的致命伤啊!更何况他的绯闻都很负面,他在女歌迷心中的美男形象最终消失殆尽。

  他搞上了年长他许多的王菲,这还不打紧,在跟王菲搞得火热的当儿,又搭上了张柏芝,惹恼了歌迷,最终弃他而去。王菲在这次的三角恋中也元气大伤,对她原本已开始滑落的演艺事业更是雪上加霜,看来她要在艺坛上重整旗鼓的机会是微乎其乎的了。至于张柏芝,那也好不到那里去,很多观众都视她为不守妇道的女人。总之,这次的绯闻真的是三败俱伤,谢霆锋害人也害己。

  谢霆锋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羽毛,让我更觉得自爱艺人的可贵。刘德华并不是天才型的艺人,可是他很努力,也很自爱,结果成就了演艺圈的传奇。他是唯一一位在艺坛上红了20多年仍然还在持续发烧的偶像型男艺人,虽然最近也有走下坡的趋势,却依然很受观众的欢迎与爱戴。有意要走演艺道路的朋友应以刘德华对待演艺事业的态度为榜样。

  现在谢霆锋对待演艺事业以及个人的处世态度已有所改善,但在新人辈出的演艺圈要力挽狂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2006年6月2日星期五

印度的种性等级制度

  我有一位印度同事,他姓柯米铁斯(Komitis),据他说他的姓是贵族姓。他说,在印度,低级种性的人可以接受高级种性的人给的食物,反之,高级种性的人不能接受低级种性的人所给的食物。因此,他的姓氏 - 柯米铁斯,只能接受种姓婆罗门(Brahmins)的食物。换句话说,他的姓氏之高贵可说是坐亚望冠了。

  印度有很多种姓(Castes),不同等级的人既不可互通婚姻,又各有其世袭的职业。有人计算过,印度全国共有2000多个种性等级,但这个数字并不可靠,因为其中还有同种姓内部通婚的许多次种姓。任何地区的各种种性都形成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这个制度规定,一个种性的地位比某些种性‘高’,但比另一些种性‘低’。种性相等或接近相等的人常常互相接受食物,并能在一起进食。按照种性制度的规定,种性之间不能通婚,在乡村中人们都严格遵守这些戒律。

  我问他印度的种性等级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他说应该是肤色的关系。喔,怪不得美国很多稍有成就的黑人面不改色抛掷大把钞票竞相地去漂白皮肤,原来是要让自己变得更为高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已把整个人整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迈克杰逊。

  我本以为华人够势利了,想不到印度人的势利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您皮肤黝黑,您应该感谢天感谢地您不是印度人哩。

2006年6月1日星期四

日本人的鞠躬之礼


  由于目前正在修读日语,为了更深入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与日本人这个民族,近日特地买了两本有关日本的书籍,好让我的日语学习更能得心应手。

  一本是由王志强(中国人,1950年代中期出生,当过大学教师、干部、后到日本研修软件技术,现从事经济技术合作咨询工作,揣摩日本兴趣已有20来年。)所著的“如此日本人”。作者以中国人的观点,从日本人的行为及性格上分析日本人在社交、工作等方面在群体及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征。另一本是由小泉八云(1850年 ~ 1904年,本名Lafcadio Hearn,出生于欧洲。40岁时到日本,后入日本籍,从妻姓小泉,取名八云。)著作的“日本与日本人”。这本书是从心理上、哲学上解剖日本人整个的内心活动,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里学的和论理学的个方面,描摹出日本人的国民特性。

  这两本书我还未看完,不过对日本人的‘多礼’早已耳熟能详。其实日本人的‘多礼’,更多时候是体现在辈分上,这一点,单从他们语言中的丁寧形(敬语)与普通形(非敬语)的应用就已充分地表现出来,更甭说是鞠躬了。

  不擅长跟人握手的日本民族,都是用鞠躬来代替。而又因鞠躬时身体向前弯的深度不同,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差异,尤其在商场上更是讲究。如15度是迎客互递名片时,或对曾相遇过的人。45度是送客、道别或深深表示道歉时用。而在深深表示道谢或道歉时,有时有弯腰近90度的情况。

  知道了日本人鞠躬度数所表示的意思,您下次如遇到日本人就知道怎么做啦,可别会错意,表错情哩。但是燕子在这儿要给您忠告:若是您太老或太胖,可别为了讨好日本人而勉强自己做大角度的弯腰动作,小心闪到腰!

2006年5月31日星期三

端午节与娘惹粽


  时间过得好快哩,今天又是端午节啦。端午节做些啥好哩?就在这儿大谈端午节,大啖粽子哩。

  端午节又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五月端。很多人以为端午节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其实不然。

  实际上,这个节日源于中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

  后来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人们在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结果渐渐地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

  毋庸置疑,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节日,遗憾的是,韩国却成功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江陵端午节)为自己的文化遗产(韩国所申报的文化遗产为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这对所有的华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讥讽。

  好啦,说完了端午节的是是非非,现在就来谈谈端午节的主角 - 粽子。

  新加坡的粽子可说是种类繁多,粒粒精采,比较常见的为枧粽、咸蛋粽、肉粽、娘惹粽,其中,娘惹粽可说是传统粽子的变种哩,是南洋独有的热带口味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娘惹粽的用料包括了糯米、猪肉、鸡肉碎、虾肉、葱头仔、糖冬瓜、蒜米、花生碎、芝麻、香叶、粽绳、芫茜仔粉、胡椒粉、鸡晶、沙姜粉、生抽等等,当然包括粽叶哩,新加坡最著名的娘惹粽应是位于东海岸路的那一家哩。

  记得家姐未出嫁时,总是‘逢端午必包娘惹粽’,我第一次吃到的娘惹粽就是家姐包的哩。后来家人、左邻右舍尝了燕姐之娘惹粽后,惊为天人,都纷纷效仿哩,大家一起来个‘包粽子大行动’,包好后,交换着吃,好不热闹,把童年的端午节气氛推向高潮!如今家姐嫁了,邻居散了,看到了粽子就会想起他们。

2006年5月29日星期一

不喜欢‘China Town’



  我很不喜欢牛车水的英文译名 - China Town。

  China Town 是非华人国家为了凸显某个地区的华族色彩,或者华人为少数民族聚集一起的地区,才把它称为China Town,例如美国有China Town,加拿大有China Town,法国也有China Town。可是新加坡明明是一个华族人口佔多数的国家,为什么也把牛车水译为 China Town?难道没有更好的译名了吗?难道要把新加坡塑造成伪西方国家吗?又难道是为了与小印度的实龙岗(Serangoon)、马来风的友诺士(Eunos)齐名?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新加坡早期是英国殖民地的关系。

  1819年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1781年7月6日至1826年7月5日)登陆新加坡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居住在牛车水区。1828年莱佛士在城市计划下把牛车水划为华人居住区,其中,居住牛车水的华人,大部份是广东人。

  严格来说牛车水并不是清一色华人居住的地方。牛车水内,直落亚逸街旁的阿布拉回教堂、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和马里安曼庙,见证了新加坡多元种族和睦相处的一面。

  China Town 的官方名称是 Kreta Ayar(马来文是水车的意思)。早年的新加坡,并没有自来水设备的供应,而在安祥山附近有一口井,马来人就每天用牛车载水来去,故称为牛车水。

  华文把它译为牛车水而非唐人街是恰当的,这完全符合新加坡的实际情况。至于China Town,尽管这个英文译名不恰当,但沿用已久,是不大可能更改的了。

**********

   送给您额外的知识。现今牛车水的范围,除了水车路外,也包括了桥南路、新桥路、必麒麟街上段(俗称单边街)、福建街上段(俗称长泰街)、南京街上段(俗称松柏街)、珍珠街上段(俗称豆腐街)、克罗士街上段(俗称海山街)、摩士街(它是取名于街上的一座回教堂)、宝塔街(俗称广合源街)、邓波街(俗称戏院后街)、丁加奴街(俗称戏院横街)、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硕莪街(俗称庙仔街)、硕莪巷(俗称死人巷)和史必灵街。